一帶一路:中國宣教的新階段?
(中國教會事工專版)
◎ 呂慶雄【副總幹事(培訓)】
** 2016年6月《證主心》(214期)經已出版 **
【歡迎瀏覽:214期證主心 (4.92M)】
【亦可於網上閱讀《線上證主心》 – 每篇文章陸續上載】
自十多年前討論「把福音傳回耶路撒冷」(Back To Jerusalem, 下簡稱BTJ)始,將福音傳出中國便成了新的宣教議題。當年甚至有論述認為,以色列全家得救的責任是在中國教會手中;這種帶有強烈民族主義色彩的宣教觀,並沒有在過去十年得到佐證。
然而,廿一世紀的中國教會參與跨文化宣教畢竟透過BTJ開始。不少跨文化宣教事工至今仍沒有停止,也有成功進入穆斯林地區建立教會的個案。到底「一帶一路」是延續BTJ的夢,還是引渡中國教會參與跨文化事工到另一新階段?
品格的建立
基督教在過去三十多年快速發展,但聖經教導、基督教倫理價值久久未能建立穩固的基礎。例如社會上多以關係解決問題,有法不依,基督徒商人也依從這些做事方式,以關係甚至以送禮來打開方便之門,並視之為正常工作文化。
今日在宣教工場上,特別是面對穆斯林群體,「講耶穌」的傳教方式並不管用,以相對於社會更高要求的道德品格行事為人卻更有效。也許建立前線同工合乎聖經的品格行為文化,較訓練宣教策略更為重要。
伙伴的建立
今日的宣教工作較歷代更需要伙伴合作。不同人材分散在不同教會或機構,各單位團隊的經驗與專長也不同,沒有單一團隊可以在對外差傳事工上取得成功。
以「一帶一路」在東南亞國家發展的可能性為例,不少差會在緬甸、越南、巴基斯坦、斯里蘭卡等已有一定事工基礎,而當地也有教會及機構早在運作。他們認識當地文化與政府政策,也許因為資源不足而發展受到局限。若內地基督徒商人團隊準備開始事工,首先可以考慮透過當地同工認識當地的社會問題,針對社會需要,並以當地的網絡開展工作。同時,也可按實際需要邀請培訓團隊參與,在不同領域進行針對性的培訓項目。如此,當地教會或機構、早在工場落腳的差會、新進入工場的教會、商人、神學訓練單位等五種團體的結盟,才是今日宣教工場所需的組合。
模範的建立
既然是新的機遇,我們需借鏡既有經驗,也建立新的模範給後人參考。至少在同一地區或國家落腳的單位可以共商,共享神家資源。在工場共享資源應包括:
1. 企業家:提供工作機會,針對當地市場的商業策略,為福音事工打開大門。
2. 扶貧或社會服務單位:針對當地政府缺乏資源的項目提供援助。
3. 宣教及教牧同工:專注於福音工作,針對當地教會的需要提供協助,在沒有教會的地區開拓教會。
4. 後勤服務:若以上三者規模較大,更需要第四類—在教育、醫療及各類培訓上需要提供服務的後勤隊伍。
以上組合又可分為長期及短期的隊伍,在不同領域協作。這些建議都在探討階段,是否成功還需要進一步驗證,但若能成事,也許是未來宣教工場新的模範。
拼圖的一小塊
不管如何,神在不同時代興起不同隊伍,在祂的國度中拼出一幅又一幅榮耀神的圖畫。我認為中國教會不一定是主再來前的最後一棒,但肯定是其中重要的一棒,更是神宏大救贖圖畫中的一小塊,是不能或缺的其中一塊。我們如何把握機遇,與不同團體合作,把這一塊拼圖做好,為中國教會參與普世宣教的新階段做好準備?
(內容撮自116期《展望中華》月訊〈一帶一路:中國宣教的新階段?〉)
請支持營商及職場領袖培育
隨著「一帶一路」帶來跨文化事工的機會,我們需要具實戰經驗的同工,推動營商及職場領袖牧養及聖經教導工作。面對國內龐大的需要,同工要穿梭於不同城市,作領袖的生命師傅和同行者,本年度計劃裝備中南區及華東區共14位營商及職場領袖。
2016年籌款目標:港幣50萬元,包括支持同工薪金及培訓支出。
3月至5月中已籌得港幣11萬元,若有感動,請在「證主」網站「付出GIVE」部份,按「奉獻支持」頁,選“中國教會事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