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彙整:201410

教練同行持續培育領導力


20140927_100556

◎ 伍潘怡蓉女士帶領學員舒展身心,進入靈修狀態。

教練同行持續培育領導力
【194期《證主心》領導力專版】

【194期《證主心》:網上瀏覽及下載 (6.4M)
【奉獻支持「協會經常費」:網上奉獻
定期奉獻支持,讓事工穩步推展、同工專心服侍!

「二十位來自九間教會的教牧同工和教會執事,因著一位牧者無私的奉獻和傳承,自發地舉辦了一次三日兩夜的研習營,在經歷一號、三號和八號風球下,我們堅持用上二十一小時,讓牧者把他數十年的成敗得失和牧養成果,毫無保留地分享給我們。」

以上是曾傳道(「生命教練」同學會聯絡人)在營會後的總結,那位牧者是黎昇輝牧師,他作為生命師傅,過去四年透過「生命教練」課程傳授心法,並持續在同學會中交流推動「教練同行」及牧會的經驗,同學會現時已累積四屆約五十名成員。

由團隊教練(Team Coaches)訓練屬靈領袖(Spiritual Leaders),再由屬靈領袖培育門訓導師(Disciple Makers),這是證主一直推動「教練同行」持續培育領袖的方式。

生命2

另外,兩年多以來,共十六屆基礎班建立了近二百名「書法靈修」學員,上年開始透過每季的同學會聚會,在書法靈修導師導引及學員互動交流中,深化實踐所學的。

上月,部份學員亦參與退修會,在中國神學研究院靈修導師伍潘怡蓉女士(下稱Annie師母)的導引下,認識如何藉書法靈修進行退省和退修,在退(回到神前)、省(回顧過去)、修(面對改變)、出(準備被塑)四個步驟中重整自己。過去Annie師母已提供書法靈修理論基礎,授權「證主」在課程中使用,今次亦分享她靈修實踐的經驗和心得。

「享受過程,與神很親近,心境平和安穩。認同師母提醒要將領悟寫下來,免得忘記當時的感動。」退修會學員有以上體會。

這也是「教練同行」式的培訓,將知識和經驗傳承給其他領袖,持續培育領導力。

2014年1-9月,本會已為10間教會及機構近400位教牧及領袖提供堂會諮詢服務及度身訂造的「包班」領導力培訓課程,並透過群學小組(同學會)持續建立120名教牧及領袖。

「證主」2014年度目標是透過堂會諮詢服務、教練同行計劃*,建立870位屬靈領袖接受領導力持續培訓,整頓內心,帶領門徒改變世界。

* 課程詳情可參考「屬靈領導力」網頁

您的回應
「屬靈領導持續培訓」本年度經費為港幣五十萬元,包括以下項目:
1.堂會諮詢服務
2.教練同行計劃及相關領導力培訓課程
3.培訓配套資源製作

若感動奉獻支持:
請登入「證主」網頁「奉獻支持」選「健康教會事工」

廣告

溝通說到底是心的事


hf 1hf 2

溝通說到底是心的事

【194期《證主心》健康家庭專版】

【194期《證主心》:網上瀏覽及下載 (6.4M)
【奉獻支持「天倫樂」家庭事事工:網上奉獻
定期奉獻支持,讓事工穩步推展、同工專心服侍!

如何善用科技來促進家人關係,而不讓其倒過來成為家人溝通的阻礙攔阻?確是現代家庭生活的一大挑戰。

珍惜面對面溝通
最近有一位前輩面對癌症的治療過程,這位長輩可說是我的子女的世叔伯,我也會將他的病情在whatsapp的家庭組群中發放,一起為這位朋友祈禱。

不過,我知道很多家庭因為被科技主導了他們溝通的模式,彼此鮮有面對面的眼神交流或身體接觸,少了許多讓家人彼此深入了解的機會,這一點我尤其注意。因此,在家的時候,我絕少用手機跟子女溝通,而會走進他們的房間,坐在他們的牀邊,與他們面對面閒談。

我知道最近朋友之間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做法,就是約出來吃晚飯的時候,每個人都要交出手機,疊放在一起;除非得到其他朋友同意,參與晚飯的人絕不准使用手機,否則就要受罰負責結帳。訂立此規則目的,是希望大家珍惜共聚的時間,不想大家因手機而分心。我們一家人雖然沒有採納這遊戲的規則,我也會著子女出外用膳或在家圍在一起吃飯的時候,要放下電話,珍惜彼此閒聊談笑的溫馨時間。

善用而不被轄制
但我們不妨看這些電子通訊的方式是一種文字的表達,許多時候家人面對面的時候,未必能講出心底話;或在衝突的時候,大家都需要空間和距離,先去處理自己可能會衝動的情緒表達,有時隔離一下反而能給彼此一個空間。我認識一位外籍朋友,當年她女兒經歷成長的暴風期,彼此一碰面就會大吵或冷戰。她們雖然在同一屋簷下,卻鮮有交談,幸好彼此仍可以透過電郵來維持一個對話的空間,這個成為她們日後修補關係的基礎。

沒錯,科技無疑帶給我們很多方便和快捷的溝通渠道,但家人的連繫卻是需要全人的接觸,我們要用眼看家人的面部表情;用耳朵分辨對方說話背後的弦外之音;用手去觸摸對方傳送親密、溫暖和關愛;用口發出美言彼此安慰和鼓勵;還有用心去感受對方的愛。那些電子信息絕不能充分表達我們對家人的深情,最多只能傳遞信息的30%內容。上天給我們各種各樣美妙的溝通途徑,我們應好好充分善用,讓家人感受到你對他們的愛與關心,心被滿足。
(內容撮自174期《天倫樂》文章〈溝通說到底是心的事〉)

happy family 174 cover
《天倫樂》174期經已出版!

瀏覽內容
重溫《天倫樂》 文章

您的回應
「證主」期望透過出版及送贈《天倫樂》家庭雜誌,協助家庭以合乎聖經的真愛為基礎,重建家庭價值。「家庭及兒童事工」今年計劃共開辦40個訓練課程和講座,出版《天倫樂》的全年經費和各項培訓活動需要籌募港幣60萬。

若你有感動奉獻支持:
請登入「證主」網頁「奉獻支持」選「天倫樂家庭事工」

筆者
區祥江
自命擁有一顆敏銳的心,愛透過寫作整理自己的人生體驗。人到中年,厭倦於無盡的會議和行政工作,決意投身教學。輔導、寫作和教學,是他人生這階段最得意的事奉組合。

追思戴德生牧師:一生常在基督裡


追思戴德生牧師:一生常在基督裡

【194期《證主心》展望中華專版】

【194期《證主心》:網上瀏覽及下載 (6.4M)
【奉獻支持「中國教會事工」:網上奉獻
定期奉獻支持,讓事工穩步推展、同工專心服侍!

筆者
鄧兆柏總幹事

筆者於十年前(即2004年)曾到江蘇鎮江,了解到戴德生後人打聽墓址之心情,有希望,亦有失望……追想影響中國深遠之戴德生,死後,經歷大戰,文革……墓址失落,實在惋惜!

但大家對戴德生的追思沒有停止,反而秉承其精神,在不同困難下,仍作出捐贈和推展中國教會事工的服侍,「證主」更努力在國內出版其自傳,在九十年代末,開始籌備《戴德生 — 摯愛中華》的出版,想不到困難重重。當時內地對出版宗教書籍抱有懷疑態度,加上書中內容有關外國人在華的事蹟,所以普遍都不敢碰,筆者先後走訪多間出版社都婉拒。感謝神,超過八年的努力,這書終在內地順利公開出版,口碑很好。

今年再次到訪鎮江,看著戴德生墓碑,不禁追思起他的一生……他於1854年從英國來華,其後建立「寧波差會」,並於1865年改名為「中國內地會」,確立為以中國內地省份為對象的傳教組織。1905年,戴德生死於湖南,遺體後來運往鎮江市,與元配瑪莉亞同葬。1988年,戴德生曾孫戴紹曾和妻子及江蘇鎮江教會的胡士輝牧師,在鎮江昔日英國領事館遺址奇跡般地發現戴德生墓碑,該址現位於鎮江博物館內。墓碑完整無缺,相信是得到昔日工作人員的保護和收藏,縱然經歷文革歲月,也沒受破壞。其後,墓碑轉存於鎮江教堂,但沒有作公開展覽。

墓碑找到了,十年前「證主」多位同工也曾前往鎮江教堂考察。可是,戴德生夫婦合葬的陵墓仍然失落。直至2013年2月,在拆除舊樓房時,令昔日的愛橋公墓重現。戴德生後人憑著記憶中的位置、一塊中文墓碑、英文墓碑的殘缺底座,確定了是戴氏夫婦合葬的墓址。更感恩的是,因昔日在戴氏夫婦墓址上所興建的是貨倉,其廣闊地基沒有壞他倆的骸骨。

2013年夏季,戴德生夫婦的陵墓遷至正在興建的鎮江基督教宣德堂,並同時舉行追思會,同心向這位“A MAN IN CHRIST”(他一生常在基督裡)的先輩致敬。

感謝主的引領,宣德堂現正興建一座鐘樓:地底是戴氏夫婦的陵墓,地面將建有戴德生紀念館,讓信徒能追思戴德生的委身服侍,預計明年(即紀念內地會創立150年時)落成。

心靈上的追思,行動上的承傳,讓戴德生擁抱中華的心不斷延續擴展,薪火相傳!

註:「福音證主協會」是由「中國內地會出版部證道出版社」及「中國主日學協會香港分會」合併而成,「證主」的成立同時傳承了內地會的使命,以培訓和出版傳遞和實踐。
(內容撮自96期《展望中華月訊》文章〈追思戴德生牧師〉)

pic2
◎戴德生夫婦的陵墓安葬在這地下室內。

pic1
◎戴德生夫婦的墓已遷至右邊正在興建的鐘樓地庫內,地面將建設戴德生紀念館。

pic3
◎筆者與鎮江市基督教協會會長尹素華牧師,攝於戴德生的英文墓碑旁。

延伸關心
《展望中華月訊》
每月聚焦中國教會發展概況及跟進最新事工發展,只限奉獻中國教會事工的弟兄姊妹收閱,盼望您以行動支持中國教會事工。

「展望中華專頁」
瀏覽〈展望中華〉文章

我的見證 ─ 跨文化事工


展望中華專版1wordpress用

◎ 林中木
研究與訓練幹事

我的見證 ─ 跨文化事工
【194期《證主心》展望中華專版】

【194期《證主心》:網上瀏覽及下載 (6.4M)
【奉獻支持「中國教會事工」:網上奉獻
定期奉獻支持,讓事工穩步推展、同工專心服侍!

蒙上帝恩典,在全職服侍前,我在職場上幹了二十五年「策略性計劃與管理」(Strategic Planning & Management)。把經驗融入培訓傳道人的課程中,多年來看到許多傳道人和他們的團隊因此更新,走進上帝的呼召和異象裡。

天時
2010年秋季,我花了一段時間尋求主的引導,求祂指示我在中國未來幾年的工作方向。主清楚指示我:「你到邊疆去看看……」我第一個反應就是驚訝,接下來就開始疑惑:「我這些年來走了不少地方,包括許多鄉下農村、貧窮落後的地方,但基本上從來沒有考慮到中國的邊疆地區,這些地區到底有多重要?」

地利
當我順服地計劃好中國邊疆的行程。接著幾年,我已經走過一些具代表性的邊疆地區,以下提出三個策略性的重點:

第一,邊疆的教會資源相對匱乏—─貧窮、對真理的認識薄弱,大多數的邊疆教會信徒,從來沒有見過外來的培訓老師,有許多地方還不能人人都擁有一本《聖經》!

第二,邊疆教會擁有「自然的」跨文化事工潛能等著我們開拓—他們當中有許多親友在國界的另一邊!他們熟悉兩邊的文化,長年累月往返兩邊互相探訪。在許多地方,他們這種活動早已不知不覺地「跨文化」,在鄰國建立起教會來。

第三,在某些偏遠地方,我發現有少數的邊疆團隊及教會,雖然少有外來培訓老師到訪,卻常常差派同工及正在崛起的年輕領導,到大城市(尤其是東海岸城市)去學習,他們有向鄰國傳福音的異象,許多年青人正積極準備有一天被差派出去。

人和
領受了上帝的「天時」及「地利」後,這幾年來我開始憑信心,摸著石頭過河,漸漸把工作焦點從大城市及東海岸,轉移到中國邊疆。但這不是與大城市及東海岸的教會切斷關係,而是從新的角度看他們與邊疆教會的關係!

焦點轉移後,上帝就賜我們「人和」。以前我服侍過很多散布在邊疆的肢體,但在我的概念中,他們是「邊緣人物」。因為自己能力有限,所以我不會把重點放在他們身上。但現在,我反過來把最大的精力投放在他們當中。然而,只有上帝才能真正帶動他們進行「跨文化工作」。

結語
以「邊疆」的眼光重新看我的工作範圍,就發現了一些「非地理」領域。例如,上帝在一次聚會中深深感動我妻子去服侍聾啞族群,這是社會的邊緣群體 — 我們「正常文化」的福音使者很難接觸他們。

服侍上帝,順服比好主意、創意及所謂的策略/計劃更重要。順服使我們走在祂的旨意中,我們所遇到的爭戰都是祂預備我們去得勝的!行在祂的旨意以外,我們就要敗陣累累了!

您的回應
地理上的「邊疆」和族群上的「邊疆」充滿著機遇。請支持跨文化事工!

一、 禱告記念挨著中國邊疆共有十五至二十個「鄰國」的需要。

二、 關心內地邊緣群體的服侍,如:聾啞族群。

三、 奉獻支持本年度的跨文化事工經費—港幣五十萬元,包括交通、食宿、培訓材料費及同工薪酬。

請登入「證主」網頁「奉獻支持」選「中國教會事工」

聖地伴我行


聖地伴我行【194期《證主心》聖經聖地專版】

【194期《證主心》:網上瀏覽及下載 (6.4M)
【奉獻支持聖經聖地事工:網上奉獻
定期奉獻支持,讓事工穩步推展、同工專心服侍!

剛剛的暑假,因為以巴戰爭的緣故,以色列局勢非常緊張,特區政府也將外遊警示提升到紅色。但我卻在此段期間,破記錄的帶了四個聖地團,包括三團往約旦、以色列及一團往希臘、土耳其。而不知是否如一些弟兄姊妹所言,可能「積勞成疾」,還是真是「年紀越大、機器易壞」,在四次聖地團中,我竟然病了三次。

因著現行科技資訊發達,我在外地收到來自四方八面的關心與問候,在祝福我身體健康之時,不少也勸告我應減少奔波勞碌。

團友體會(約以團)
「八福山分享的信息,讓我立志在工作上活出主的愛,讓人認識主基督。」
「感恩能立體認識聖經,特別是耶穌所走的地方。」
「在此團感受到弟兄姊妹和睦同居是何等的美,何等的善!」

但我卻有感於雖然「辛苦」,但絕不「痛苦」,原因是我一直堅持與肯定的,就是每位曾參加聖地考察的弟兄姊妹,都引證了一個事實:他們的確對聖經的認識加深了,也立志會更多的去研讀聖經。他們的確對主耶穌的認識加深了,也必然會立志愛主更深。所以令本人最窩心的,是收到在群組中其中一個肢體的回應:「在我們看,的確很辛苦,但相信鄭牧師您樂在其中,藉著旅程造就兄弟姊妹。願神祝福保守您!常記念!」

事實上,我多次帶聖地團的結果,可以說從沒聽過有弟兄姊妹覺得後悔,反之,大部份的生命更在行程中得著改變與復興。而眼見他們在行程中因有所得著的興奮,聽到他們因教導分享有所激勵的感謝,這實在是我在當中所享受的最大喜樂。

聖地考察事工是基於「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弟兄姊妹可以實地考察及親身體驗,務求達到親眼看見、親歷其境、親身體會。在教導學的原理來說,最佳的學習效果是包括聽、看、想、行,而聖地考察不單讓弟兄姊妹可以親眼看,更能親身踏足其中,在現場領受訓誨及安靜默想,與主相遇,深深感受聖神伴我行。

聖地考察事工的宗旨是透過能親身到聖地考察,更有效達到聖經的教導,當弟兄姊妹能親自到聖經所記載的地方,並引證了所發生的事情,他們必然會更確定聖經的真實性。當他們對閱讀聖經有更立體的感受時,自然會更渴慕去讀聖經;當他們更體驗聖經是如何的「真實(real)」及如何的「真確(true)」時,自然會更渴求按著正意去分解真理的道,深深領受聖道伴我行。

願更多人有機會親身踏足聖地,在聖地領受聖經的教導,在聖地經歷聖神的相遇,追求聖地伴我行!

鄭牧7

◎ 參觀耶路撒冷西牆,往下行據說可到達最接近「至聖所」的位置。

鄭牧3◎ 在客西馬尼園附近的「萬國禱告堂」前聚集,若身處其中,你能想像主耶穌被拉的那一夜禱告中的掙扎嗎?

延伸學習
你期望今年平安夜在伯利恆的野地渡過嗎?
隨團講師:鄭佑生牧師
12月聖誕聖地考察團(約旦、以色列)

筆者
鄭佑生牧師
鄭佑生牧師
「證主」聖地團講師,中國浸信會神學院院長,超過70次帶領信徒踏足聖地進行聖經教導,樂見信徒在聖地行後靈命成長,效法基督前行,著作包括《尋找祂鄉的意義》及《實踐婚姻的真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