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彙整: 馮徐雪文

「擁抱生命」(H.U.G.)


nw-1
「擁抱生命」(H.U.G.)
職場上的另類選擇
(222期《證主心》出版事工專版)

◎ 馮徐雪文(高級編輯)

電影《鋼鋸嶺》(Hacksaw Ridge)是以二次大戰美日軍隊在沖繩島激戰為背景,主角是一位堅決不持槍、只救人的反戰者杜斯(Desmond Doss),他以軍醫身分進入殺戮戰場,最後把75個傷兵從恐懼和絕望裡救出來,獲國家頒授榮譽勳章。

不管你是否認同杜斯的信仰,都不能否認他能堅守信念,在軍醫的崗位上盡忠職守,即使性命受到威脅也毫不退縮,是十分值得敬佩的事。我們在職場,有時也難免面對一些倫理困局,身陷兩難之間。這時,你會選擇逃避,還是像杜斯那樣在關鍵時刻求問上主該怎麼辦?

李適清博士、楊家強先生1所合著的《職場行者》,為倫理抉擇提供了一個「擁抱生命」(H. U. G.)的思考框架,2值得我們參考。「擁抱」象徵主耶穌的愛,祂願與我們共度人生的起跌。H是指「習慣」(Habit)。職場倫理抉擇一般要求我們迅速回應,我們沒有太多的思考空間,因此我們必須在日常生活裡,操練自己常有合乎真理的態度,以致挑戰臨到時能自然地按神的心意而行。

U是指要「捨棄」(Unlearn)世俗既定的做法、不隨俗。例如當美軍撤退時,杜斯大可按軍令撤離,但他選擇求問上主,然後按感動獨自留下來救人。G則是指把「限制」(Given)轉化成「禮物」(G = gift),運用創意尋找出路。杜斯雖然孤身一人,又在日軍追殺的陰霾下,但他就趁著雙方暫時停火的空檔到處尋找傷兵,悄悄地把他們帶到安全的地方。

處理職場倫理難題,恐怕沒有固定的方程式,而要靠日常屬靈生命的操練。《職場行者》闡述了我們在職場上所需的裝備和訓練,也許能給我們一點啟迪。

註釋
1. 李適清博士現為中國神學研究院教務長暨神學科副教授、香港浸信教會部分時間義務傳道。楊家強先生為數碼廣告公司創辦人。
2. 李適清、楊家強:《職場行者》,香港:福音證主協會,2017年,頁29-30。

新書推介
c070177%e8%81%b7%e5%a0%b4%e8%a1%8c%e8%80%85rgb
《職場行者》

作者:李適清、楊家強
出版社 : 福音證主協會
頁數:200頁
定價:HK$98
此書闡述了職場行者所需的裝備和訓練,也收集了他們在多變處境中的實踐經驗,並把焦點從處境轉向操練,以信仰為基準看各種倫理難題,在困難中操練自己的屬靈生命,以勇氣和智慧去面對。

新書推介
c071085%e8%87%aa%e7%84%b6%e3%83%bb%e6%83%b3%e7%a5%a2rgb
《自然‧想祢》

作者:鍾銘楷
出版:福音證主協會
頁數:184頁
定價:HK$148
鍾銘楷牧師推廣大自然靈修多年,本書深入淺出,但又具體地介紹大自然靈修的方法、聖經根據。作者從宏觀、中觀、微觀各樣事物、景物,到以五官做接觸的媒介等方法,介紹大自然靈修的進路,務求讀者明白後可以實踐。又以自己的親身體驗作為示範,與大家分享在大自然中靈修的點滴。為了鼓勵大家親身體驗大自然靈修,讀者可到以下網址瀏覽相關的靈修資料:
http://www.ccl.org.hk/shop/online-bookstore/516

【歡迎瀏覽:222期證主心 (5.9M)】
【亦可於網上閱讀《線上證主心》 – 每篇文章陸續上載】

 

廣告

領導,是上帝的召命?!


_D9A2055
領導,是上帝的召命?!
(專題)

◎ 信息重點撮要:馮徐雪文

** 2016年5月《證主心》(213期)經已出版 **
【歡迎瀏覽:213期證主心 (4.92M)】
【亦可於網上閱讀《線上證主心》 – 每篇文章陸續上載】

挪亞領受了建造方舟的召命,亞伯拉罕蒙召要離開本地本族,但「領導」也是上帝的召命嗎?祂有呼召人去領導嗎?中國神學研究院院長李思敬博士說,我們要回到聖經去尋求答案。

2016年4月17日,在中國基督教播道會港福堂舉行了 「領導由心.活出召命」證主45周年感恩會暨事工分享會。會上,講員李思敬博士以「領導的召命」為題,透過出埃及記四章10至17節,闡釋了聖經首次記載上帝呼召人去領導的情境——上帝從荊棘裡呼召摩西成為以色列人的領袖,還為他預備了同工。

_D9A2606
◎ 證主團隊攝於感恩會

上帝曾向摩西「發怒」(出埃及記四14),顯示摩西不願意領受此領導的召命。李博士表示從希伯來文的詞彙結構可見,摩西曾多番推卻說自己「不是」理想人選,而《呂振中譯本聖經》就將這接二連三的「不是」都翻譯出來了——「摩西對永恆主說:『主阿,我不是善於說話的人:昨天不是,前天不是,從你對僕人說話時以後也不是;也是這樣。因為我本是口舌遲鈍的。』」(出埃及記四10)

摩西曾兩次表示不願意去,上帝也兩次堅持要他去。李博士提到上帝早已給摩西埃及皇室的訓練,又讓他在曠野生活多年,使他能帶領以色列人走曠野的路。摩西只看自己的「不能」,上帝卻要摩西轉眼看那召命之主,而且祂在摩西未出生以前,早已為他預備了亞倫作為他的同工和代言人。

這就讓我們清楚看到上帝揀選呼召領袖時,必然也預備了同工。李博士強調領導團隊的結構是:上帝、我,和其他同工;作領袖的要在上帝面前謙卑自己,記得祂早已為我們預備了同工,而昨天的團隊、今天的團隊、明天的團隊,都是要叫那召命之主得榮耀。

裝備職場人:職場牧養範式轉移


〈裝備職場人:職場牧養  範式轉移〉
(207期《證主心》香港領袖培育事工專版)

◎ 馮徐雪文 ( 高級編輯 )

** 2015年11月《證主心》(207期)經已出版 **
【歡迎瀏覽:pdf版本 (5.91M)】
【亦可於網上閱讀《線上證主心》每篇文章 (陸續上載)】

某天我與一位姊妹談到工作。她說職場是拚搏場地,工作只為賺錢,彷彿在她眼裡,工作跟神所賜的才幹與使命、跟信仰毫無關係。這種信仰與工作二分的觀念,也可能植根在某些教牧及信徒心裡,以致我們只注重有沒有上教會、事奉和靈修,卻毫不關心工作上是否面對著道德或倫理的掙扎、能否在工作間持守信仰。

假如你在工作上遇到困難、信仰原則受到挑戰,你會怎樣做呢?會跟牧者、弟兄姊妹或親友分享,尋求支援和聆聽的耳朵?在這些困難時刻,你可能早已知道該怎樣回應,因為你懂得分辨黑白和灰色地帶。你真正需要的,也許是一些職場同路人為你加油打氣,讓你知道你並不孤單,也需要神賜予信心和勇氣,把你認知的信仰踐行出來!

牧者不可能認識所有行業和工種的處境,但教會可以為信徒提供交流職場心得的平台,推動同行業的信徒互相分享和支援,讓他們彼此鼓勵扶持,以致能不屈從於工作的引誘試探,也讓周圍的人因他們的好見證而得到祝福。我們不單在教會事奉上需要夥伴,在職場路上同樣需要同路人,因為職場路難行。

然而,每間教會處境不同,推動職場牧養需要不同切入點,我們得謙卑求問神該怎樣開展職場事工。積極推動職場牧養的李適清博士表示,職場牧養會帶來範式轉移,牧者要由關顧模式(caring model)變為裝備模式(equipping model),以致職場信徒不再「被動地等待關顧,而要主動地洞察上帝的心意並回應遵行」1,也學會同心同行。

註釋
李適清:《職場會幕》(香港:福音證主協會,2015年),第123頁。

延伸學習
C067034 職場會幕
本書第一部分是理念篇,為職場牧養提供神學思考的基礎,把神學思維落實在職場處境裡。第二部分是實戰篇,提供在堂會推動職場牧養的進路和方法。
作者李適清博士有從商經驗,既是神學學者,也是牧者。本書具有紮實的神學基礎,又有作者在香港浸信教會推動職場牧養的實戰經驗,也累積了中神推動職場課程及職場網絡(Marketplace Alumni Club)的體驗。

【奉獻支持「證主」事工:網上奉獻
定期奉獻支持,讓事工穩步推展、同工專心服侍!

 

教會在世 踐行使命


教會在在世踐行使命
教會在世  踐行使命

(203期《證主心》專題)

◎ 馮徐雪文(「證主」高級編輯)

* *2015年7月《證主心》(203期)經已出版 **
【歡迎瀏覽:pdf版本 (6.29M)
【亦可於網上閱讀《線上證主心》每篇文章 (陸續上載)】

【奉獻支持「證主」事工:網上奉獻
定期奉獻支持,讓事工穩步推展、同工專心服侍!

盧龍光牧師一文,1從回應時代需要的角度看教會使命。也就是說,信徒必須從社會環境及世人的需要,反思教會此時此刻該怎樣踐行上帝的心意。

明顯地,教會使命須因應現實處境而有不同的演繹。正如莫陳詠恩博士2所指出,「一個簡單的傳福音和建立教會的方式,已不足以回應社會的訴求……教會在實踐使命時要採用不同的典範模式,來演繹福音在不同處境下的意義。」3基督徒要活出使命,適切地演繹福音,斷不能抽離香港那貧富懸殊、政見分歧及社會撕裂的現況。

基於時代的需要,盧牧師認為教會要重尋更美的使命,就必須推廣欣賞的文化;推動溝通尊重的復和行動;建立惡罪但愛罪人的價值觀;教會也要成為盼望的標誌。

不錯,在這撕裂的時代,自以為義、論斷、批評異己的聲音多,聆聽、欣賞、溝通、尊重的態度難求,有時甚至被視為懦弱無能。社會人士對政治和民生有不同觀點,激化成關係的破裂,即使在教會裡,也難免產生種種矛盾和衝突。尊重異同,理性地溝通與表達意見,是邁向復和之路。

「關係的破損是人間痛苦的主要來源,耶穌基督的福音重修破壞了的關係,帶來和平,重建個人和群族的生命。」4 2010年在南非開普敦舉行的第三屆洛桑世界福音大會5(Cape Town 2010: The Third Lausanne Congress on World Evangelization),提及「和諧福音」的重要議題,應用於種族衝突、貧窮與受壓的處境。面對社會上的分歧和衝突,信徒也可以採取和好的生活方式:在爭取公義之時,也學習饒恕逼迫者;在衝突中主動尋求和好;並參與衝突後的醫治工作。

1. 今期封面文章,撮錄自〈回應時代需要的教會〉,全文請參線上證主心。
2. 中國神學研究院實踐科副教授
3. 莫陳詠恩:《教會在世》(香港:福音證主協會,2015),第40頁。
4. 同上,第49頁。
5. 「洛桑會議」展示了普世福音派教會對於教會使命的集體理解。

宣教從來不是獨腳戲


宣教從來不是獨腳戲
(202期《證主心》出版事工專版)

◎ 馮徐雪文【「證主」高級編輯】

* *2015年6月《證主心》(202期)經已出版 **
【歡迎瀏覽:pdf版本 (6.29M)
【亦可於網上閱讀《線上證主心》每篇文章 (陸續上載)】

【奉獻支持「證主」事工:網上奉獻
定期奉獻支持,讓事工穩步推展、同工專心服侍!

教會在世,是要踐行上帝的使命,地極宣教是其中重要的一環。宣教士或宣教團隊能在工場事奉,背後要靠差派教會、差會、宣教士、本土教會及本土機構之間的多方合作。「證主」與中國神學研究院於本年5月15日,以「宣教伙伴.並肩攜手」為題合辦公開講座,探討這種伙伴關係如何推動教會宣教事工。

新相片_分享會4人
(左起)莫陳詠恩博士、歐醒雄牧師、劉卓聰先生及葉美𡣖女士

會上,莫陳詠恩博士1指出,當差傳只著重「差方」而不重「傳方」,就會阻礙福音本色化。而且本土教會長期依賴宣教士,實難以建立傑出的本土領袖,差派教會也失去了神學重整的機會。因此,她建議在我們經常提及的差傳金字塔(宣教士、差會、差派教會)上,加上本土教會一環,因為本土教會不但需要愛,也需要差派教會和宣教士的尊重,而且他們也有值得別人學習之處。

宣教範式轉移1

劉卓聰先生2表示,短宣不能代替長宣,也不能只停留在宣教旅遊的層面,而須深化孕育成為長宣。莫陳詠恩博士也補充說,為期兩週的短宣宜改稱訪宣,隊員只要謙卑去學習,不要認為自己在付出多少,並在佈道上急於求成。

歐醒雄牧師3提出,一些中小型教會自覺能力有限,無力推動宣教,然而推動宣教是教會的使命,反而能擴闊會眾的視野,讓教會獲益良多,而差派教會的牧者在推動差傳上有四重角色:培育未來的宣教士;具體策劃,讓會眾認識宣教;推動成立祈禱小組、差關小組等;祈禱及奉獻支持者宣教士。

教會在世_cover_0424_OP

莫陳詠恩博士的著作《教會在世》展示教會如何演繹整全的福音,包括詳細論述地極宣教的歷史和實踐。此書被列入「中國神學研究院.普及神學叢書」,邀請讀者以祈禱及奉獻支持叢書的出版。

1 中國神學研究院實踐科副教授
2 世界福音動員會(香港)總幹事
3 香港萬國宣道浸信聯會總幹事

您的回應
2015年證主計劃出版11本繁體書,15本簡體字書,以支援內地及本港職場、家庭及教會領袖,以上出版事工全年經費為港幣200萬。誠邀您支持!

請登入「證主」網頁“奉獻支持”頁選「文字事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