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彙整: 迎向甘苦的服侍

領袖,來個生命UTurn!


U turn文:方奕楷 - 高級事工發展經理

  

U字,讓你聯想到甚麼?

   

在過去的公開試, U字代表不及格;在路標上,這代表前面的道路有讓你轉變方向的機會。在信徒的生命中,亦有機會經歷大大小小的U Turn。決志信主,肯定是生命的重要時刻;能重拾使命,發揮從神而來的恩賜和能力等屬靈資源,也是信徒生命大變身的另一關鍵階段!

  
「S.H.A.P.E.:生命U Turn三部曲」培訓課程,可視作S.H.A.P.E.的概覽,助信徒開始思考:如何好好發揮神所賜予自己的特質、並完成神賦予的人生使命。因此在兩小時課程的開始,便向參加者發出以下有關心志宣言(Heart Statement)的提問:「若沒有金錢、時間等各方面的限制,你最渴望為神完成甚麼使命?」

   
在印度加爾各答服侍的德蘭修女、數十年來投身斯里蘭卡跨種族青年服侍的費蘭度博士(《迎向甘苦的服侍》作者),以致前南非總統曼德拉的事蹟,也是課程中導引者反思S.H.A.P.E.特質中的心志(Heart)所用的例子。曼德拉曾說過:「過世後,我希望後世的人會說:『躺在這裡的這個男人為國家和他的人民善盡職責。』」這種類似人生墓誌銘的名言,也是啟發參加者反思人生使命的工具。

  

_MG_2063  
課程中,我們亦會分享S.H.A.P.E.相關資源以致教會用家的回應,助參加者了解如何在教會中善用S.H.A.P.E.多元化的資源配套,如:靈修用書、小組材料,講章,以及培訓課程等。
一名參加者在課程後反問自己:「生活的價值在哪裡?花時間在哪裡?」這種對人生方向的反思,就是設計此課程時希望帶來的效果,參加者可以繼續在進深的「S.H.A.P.E.活出人生使命」培訓課程,具體探索及勾劃出自己的使命宣言。部份「S.H.A.P.E.活出人生使命」培訓課程學員撰寫的使命宣言如下:

  
「以基督的愛及賜我的英語能力,協助有經濟困難的學生,改善他們的英語能力,幫助他們完成目的、夢想及認識基督。」

  
「以堅持和勇氣,使用我的幫助、憐憫,進行鼓勵、服侍、燃點,以協助獨居長者重建人生價值。」

  

_MG_2061

  
黎艾理牧師在《活出獨一無二的你》中提醒我們作為上帝管家的身份:「『管家的職責』的意思是『你把別人委託給自己的某些事,用謹慎和負責任的態度來管理。』你和我都接受了相當分量的委託。神賜予我們才幹、時間、熱忱、金錢、經驗、人際關係和使命,讓我們管理和盡力發揮,以榮耀主的名。」

  
U Turn是個形象化的圖象,刺激你反思如何善用神賜予的特質,來活出人生使命。領袖們,是時候為上帝來個U Turn了!若希望對S.H.A.P.E.培訓課程有全面了解,可參考「屬靈領導力」專頁中「領導力培訓課程」的介紹:http://sixleadershipessentials.org/course/

  

 

   

【PDF詳細版本】:186期《證主心》(共4.52MB)

 

   

【奉獻】
我們誠意邀請您與我們一起同工,福音工作得以持之以恆的進行,實在有賴您的參與和奉獻支持,願神賜福您。

廣告

甘苦人生


C070168 迎向甘苦的服侍

文:馮徐雪文 - 高級編輯

本年8月12日,費蘭度博士(Dr Ajith Fernando)在《迎向甘苦的服侍》作者交流會上,講述信徒怎樣才能真正經驗到從神而來的喜樂,並以這喜樂為力量,靠著神克勝事奉過程中的苦難與哀嘆。

 

當日,近70位教牧及事奉者,齊集在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三樓禮堂,參加這個由「證主」主辦、香港教會更新運動協辦的聚會,一起反思服侍的甘苦。

 
【苦樂並存的服侍】OLYMPUS DIGITAL CAMERA

尼希米記八章10節說:「因靠耶和華而得的喜樂是你們的力量。」費蘭度博士以這節經文提醒所有事奉者:我們一旦失去喜樂,就失去事奉的力量。但他過去多年來服侍教牧及事奉者,卻發現很多忠心侍主的人並沒有喜樂。他們對教會或服侍對象感到失望,難有喜樂。這本書,就是他與這些受傷的事奉者緊密同行的成果,希望讀者能有神所賜的喜樂,得著力量去面對苦難和哀嘆。

那麼,為何有些基督徒難有喜樂呢?費蘭度博士指出,這是因為他們不能接受自己是被神所愛、蒙神喜悅的這個事實。詩篇一四七篇11節說:「耶和華喜愛敬畏祂和盼望祂慈愛的人。」西番雅書三17說:「耶和華……必因你歡欣喜樂,默然愛你,且因你喜樂而歡呼。」這樣,基督徒還能不因神而喜樂嗎?

此外,費蘭度博士謂根據聖經,喜樂與痛苦是可以並存的;他在聖經中找到18處地方,同時提到苦難與喜樂,它們是基督教兩個基本的概念。他引述了當代基督教輔導學之父保羅.杜尼耶(Paul Tournier)的話。杜尼耶曾說,自己經歷了喪失父母之痛,其後又喪妻,他自己卻是個快樂的人!這是因為神使他喜樂。

 

 

【從哀嘆到得釋放】Image00032
基督徒固然會有喜樂,但是我們正活在「已然未然」(now and not yet)的世代,切望基督再來。在這等候期裡,「一切受造之物一同歎息,勞苦」(羅八22),仍難免有痛苦嘆息,其中包括事奉之苦。然而,撒但的影響力是有限的,神至終必得勝。費蘭度博士表示這種末世觀及苦難神學,有助信徒面對苦難,影響他們表達哀嘆的態度。

他說在這末世的日子,事奉者雖然感受到撒但的邪惡勢力,有受苦的時刻,但他們可以去到神面前表達哀傷之情,自己就得以軟化下來,能接受神的安慰和醫治。例如聖經也記載約瑟在異地聽到兄弟的對話,就哭了。費蘭度博士又提到自己當年在外地講道時,突然驚聞太太得了癌症的噩訊,但自己尚有四天才能回國。當晚,他感到很痛苦,就哭了。向神表達哀傷之情,才能從神得著安慰。

那麼,事奉者若在事奉過程中受到別人的傷害,又可以如何回應呢?他引述保羅所說:「因為你們蒙恩,不但得以順服基督,並要為他受苦。」(腓一29)蒙恩(granted)的希臘文charizomai,意思是「慷慨施予」。信徒既是蒙神恩惠的人,就有能力向人慷慨施恩,從神得著力量去寬恕傷害自己的人。

基督徒的人生大有喜樂,常經憂患,甘苦相連,是如此弔詭,也是如此真實。

 

【PDF詳細版本】:181期《證主心》(共2.44MB)

 

【奉獻】
我們誠意邀請您與我們一起同工,福音工作得以持之以恆的進行,實在有賴您的參與和奉獻支持,願神賜福您。

金齡人士話甘苦


noQu5ks

文:馮徐雪文 - 高級編輯

辛棄疾《醜奴兒》:「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詩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年事已高,更懂得愁苦滋味,必然欲說還休?也未必。今早聽到胡志偉牧師以「金齡信徒的願景」為題,在崇拜中證道,他處處肯定金齡人士(Golden Age)的智慧、貢獻和正能量,讓我想起斯里蘭卡一位退而不休的事奉者,費蘭度博士(Dr Ajith Fernando)。他累積了數十年的事奉經驗,在《迎向甘苦的服侍》(The Call to Joy & Pain)一書中,論盡苦樂並存的基督徒人生,激勵信徒以信心迎難而上!

  

DownloadAttachment  

費蘭度博士自1976年起,擔任斯里蘭卡青年歸主協會全國總監達35年,退休後轉任其教導總監至今,專向同工及義工施教、輔導,並作生命師傅。他和太太也積極參與教會牧養事工,主要服侍城市的貧窮人士。除了在本國服侍,他還有寫作和外出講道,現有著作15本,已譯成20種語文。今屆港九培靈研經會,就邀得他作晚堂奮興會講員。作為一位事奉踐行者,他並非抽空談論苦難,而是在事奉場景體驗基督徒人生的起跌。

  

我對費蘭度博士的認識,始於我在中國神學研究院進修期間,學院邀請他來港證道,讓我留意到這位關注貧窮人士的釋經書作者及講者。其後,我有幸能擔任其著作《效法耶穌的服侍》(Jesus Driven Ministry)中文版編輯,深感他踐行「道成肉身式」事奉,熱心服侍青年人和窮人,從不迴避服侍人所須承擔的痛苦。

 downloadAttachment (1) 

「證主」最近出版《迎向甘苦的服侍》中文版,邀得中國神學研究院副教授莫陳詠恩博士寫序,我讀了很感動,驚訝他是一位如此徹底奉獻的事奉者。詠恩老師當年在斯里蘭卡宣教期間,與費蘭度博士一起事奉,她在序言中寫道:

  

「費蘭度出生於富裕家庭,父親B.E. Fernando是國家稅務局局長,他們所有兄弟姊妹在少數精英教育的年代,都接受了大學教育。他雙親是嚴謹的基督徒,母親是所有孩子的聖經老師……就是這個家庭塑造了費蘭度生命的取向。

  

「八十年代末,在內戰的高峰期,交通網絡被破壞、電力站被毀、學校停課、社會癱瘓,所有關心孩子前途的父母都竭力離境。這時,費蘭度接到美國一間神學院(Gordon-Cornwell Seminary)的邀請,給他一個研究和寫作的職位,他可以舉家赴美作長期發展。費蘭度熱愛寫作,也知道自己有寫作恩賜,但他很清楚自己的召命,最後還是選擇留守在瀕臨崩潰的祖國。就是在那個大時代裡,我和外子有幸與他一起同工,見證著他的掙扎,也有幸第一時間得知他的決定。」

  

我們作信徒的,並非追求受苦,只是當苦難臨到,我們能以信心的眼睛來看待它,認為這是於我們有益的。費蘭度博士視今生的受苦猶如「乘坐不太舒適的交通工具進入天堂……而惡人可能是乘坐非常舒適的交通工具前往地獄」(《迎向甘苦的服侍》頁160)。事奉路上苦中有甘,但有救主耶穌同行,苦樂與召命已融合一起,成為事奉生活的常態。

  

【PDF詳細版本】180期《證主心》(共7.59MB)

  

【奉獻】
我們誠意邀請您與我們一起同工,福音工作得以持之以恆的進行,實在有賴您的參與和奉獻支持,願神賜福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