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彙整: 盧龍光

教會在世 踐行使命


教會在在世踐行使命
教會在世  踐行使命

(203期《證主心》專題)

◎ 馮徐雪文(「證主」高級編輯)

* *2015年7月《證主心》(203期)經已出版 **
【歡迎瀏覽:pdf版本 (6.29M)
【亦可於網上閱讀《線上證主心》每篇文章 (陸續上載)】

【奉獻支持「證主」事工:網上奉獻
定期奉獻支持,讓事工穩步推展、同工專心服侍!

盧龍光牧師一文,1從回應時代需要的角度看教會使命。也就是說,信徒必須從社會環境及世人的需要,反思教會此時此刻該怎樣踐行上帝的心意。

明顯地,教會使命須因應現實處境而有不同的演繹。正如莫陳詠恩博士2所指出,「一個簡單的傳福音和建立教會的方式,已不足以回應社會的訴求……教會在實踐使命時要採用不同的典範模式,來演繹福音在不同處境下的意義。」3基督徒要活出使命,適切地演繹福音,斷不能抽離香港那貧富懸殊、政見分歧及社會撕裂的現況。

基於時代的需要,盧牧師認為教會要重尋更美的使命,就必須推廣欣賞的文化;推動溝通尊重的復和行動;建立惡罪但愛罪人的價值觀;教會也要成為盼望的標誌。

不錯,在這撕裂的時代,自以為義、論斷、批評異己的聲音多,聆聽、欣賞、溝通、尊重的態度難求,有時甚至被視為懦弱無能。社會人士對政治和民生有不同觀點,激化成關係的破裂,即使在教會裡,也難免產生種種矛盾和衝突。尊重異同,理性地溝通與表達意見,是邁向復和之路。

「關係的破損是人間痛苦的主要來源,耶穌基督的福音重修破壞了的關係,帶來和平,重建個人和群族的生命。」4 2010年在南非開普敦舉行的第三屆洛桑世界福音大會5(Cape Town 2010: The Third Lausanne Congress on World Evangelization),提及「和諧福音」的重要議題,應用於種族衝突、貧窮與受壓的處境。面對社會上的分歧和衝突,信徒也可以採取和好的生活方式:在爭取公義之時,也學習饒恕逼迫者;在衝突中主動尋求和好;並參與衝突後的醫治工作。

1. 今期封面文章,撮錄自〈回應時代需要的教會〉,全文請參線上證主心。
2. 中國神學研究院實踐科副教授
3. 莫陳詠恩:《教會在世》(香港:福音證主協會,2015),第40頁。
4. 同上,第49頁。
5. 「洛桑會議」展示了普世福音派教會對於教會使命的集體理解。

廣告

203期《證主心》經已出版!


_MG_4751
教會的真理和恩典
(203期《證主心》封面導言)

* *2015年7月《證主心》(203期)經已出版 **
【歡迎瀏覽:pdf版本 (6.29M)
【亦可於網上閱讀《線上證主心》每篇文章 (陸續上載)】

【奉獻支持「證主」事工:網上奉獻
定期奉獻支持,讓事工穩步推展、同工專心服侍!

你們當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 (腓立比書 二5)

近年,社會的紛爭漸趨激烈,甚至蔓延進教會。不少信徒發聲,可能為公義,可能為愛,可是我們往往忘記教會是基督的身體,在這身子上真理(聖潔、公義)和恩典(愛)是無法分開。面對世情,教會應怎樣回應?讓我們看看盧龍光牧師的勸勉 —

教會是基督的身體,在世人中充滿恩典與真理。因此,從本質和使命來看,教會必須對世人的處境和需要作出回應。讓我們重新回到《聖經》和歷史中重尋教會使命,包括:

一、推廣欣賞文化:
在這個黑暗時代尋找光明見證,例如在教會同工和領袖身上,多看各人優點、長處而不是放大他們的缺點。

二、推動復和:
時代因觀點、立場差異、互相對立而撕裂,如何能以愛心說誠實話,坦誠彼此認罪,在愛和公義的基礎上彼此接納而非彼此論斷;在教會中如是,在社會中如是。

三、愛罪人:
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神的榮耀。剝削窮人、掠奪財富、濫用權力、謊言傷人,貪戀權力、美色,同性戀等各種罪惡並沒有大小之分,因此沒有人有權作審判官。神愛罪人的愛正是教會要建立的價值觀。

四、成為盼望:
在絕望和不義中堅持盼望,為神美好的創造,為建立彼此尊重和接納,為實踐基督的愛,為世界帶來盼望;在人群中彰顯真理和恩典,見證神國臨在地上,如同在天上!

*本文撮錄自〈回應時代需要的教會〉,原文乃盧龍光牧師於世界華人福音事工聯絡中心《教牧分享》的撰文。讀者可到「線上證主心」(ccheart.wordpress.com)閱讀全文

香港領袖培育事工專版:
教牧的領導力提升? 領袖需要「突圍而出」的決心,向群體或教會作針對性的調整;改革教會的行政管理架構及完善領導團隊,將帶來個人發展及事工果效的雙重效益。

出版事工專版:
走出去! 在這個紛亂的時局裡,要彰顯基督的榮美,你會做些甚麼準備呢?臨近七月,大家打算參加各種消閒活動,還是把握機會提升靈命?

專題文章:
教會在世踐行使命 要活出使命,適切地演繹福音,信徒必須從社會環境及世人的需要反思,斷不能抽離香港那貧富懸殊、政見分歧及社會撕裂的現況。

 

回應時代需要的教會


church pic for rev lo article 1
回應時代需要的教會

(文章轉載自《教牧分享2015》3月號)

◎ 筆者:盧龍光牧師(香港中文大學崇基神學院客座教授及教牧事工部主任)

教會是基督的身體,在世存在之目的乃是延續著耶穌基督在世的使命,也就是基督道成肉身,住在世人當中充滿恩典與真理的使命。因此,從教會的本質和使命來看,教會必須對世人的處境和需要作出回應。

然而,如何了解世人的處境和時代的需要呢?

其實,耶穌曾對當時的群眾說:「你們看見西邊起了雲彩,就說:『要下一陣雨』;果然就有。起了南風,就說:『將要燥熱』;也就有了。假冒為善的人哪,你們知道分辨天地的氣色,怎麼不知道分辨這時候呢?」(路十二54~ 56) 耶穌的意思,就是分辨時代就像分辨天氣一樣,並不是靠看水晶球或是靠超自然的能力,其實就是按人的日常經驗去分辨。

故此,建立更美的教會,就是建立一家願意按著《聖經》的啟示和人類的日常經驗,注視和分辨時代的處境和需要,並決心在這處境去彰顯真理和恩典的教會。而在《聖經》中,我們可以清楚知道教會所處的世界有甚麼特色和神的心意是如何:

第一,從《創世記》中我們知道神的創造皆為美好,而人乃是按著神的形象所造,因此人應該帶著欣賞的態度看大自然、環境和不同類型的人,這樣便可以帶來人與環境、物資和人際間和好和彼此尊重的關係。

第二,罪惡的權勢破壞了人與神、人與人、人與自己,以及人與大自然、環境、其他生物和物資間的關係。因此人以一種批判、論斷、詛咒、控訴、定罪、破壞、功利的態度去生活,以自我為中心。並且以自義為看人和事物的角度,甚至傾向於人定勝天,以自己為神的態度目空一切,對人和環境沒有尊重,不願意聆聽異見,濫用權力,使人際、家庭、社會,甚至教會的關係撕裂,彼此對抗,互相傾軋、攻擊,這正是這個時代的特色。

第三,神的憐憫、恩典、愛與拯救的行動,從人類犯罪之後便沒有停止過。神對該隱、夏甲、以實瑪利、亞伯拉罕、摩西、大衛等人充滿恩典和給予拯救,因為神恨惡罪惡的權勢,否決罪的正確性,但卻深愛罪人。這仍是這個時代的需要,在不同的處境中 ,我們也可以看到神的作為在人群中彰顯。

第四,神的審判、拯救和盼望是祂對自己的創造所持的基本態度,也代表了神的主權。而主耶穌所傳天國的福音,正是要宣告日期滿了,神的主權統治要臨到人世間。不但是二千年前,也是現今這世代,神審判世界的目的並不是要毀滅祂的創造,而是要人類從屬物質的價值觀、以自我為中心的生命,與及不欣賞、不尊重、不憐憫人的態度中悔改、回轉,不斷確認神的主權。這就是人類從罪惡權勢中被拯救的福音,這就是神要更新天地的福音,使活在罪惡權勢下的世界可以在黑暗、沮喪、失望中仍有盼望的福音。這也是現今這時代的福音,也就是教會要不斷更新自己,抗拒罪惡的權勢,奮力以言語、行動去傳揚的福音。

今天,教會的危機就是不再從《聖經》和人類歷史經驗中分析時代和人類的需要,只跟隨世俗追求世人以為的成功,著重以人數、金錢、堂所建築物的規模、活動的豐富、牧者的學歷和領導的能力作為衡量教會的標準。又以論斷、攻擊、控訴和定罪的態度去看社會和教會中的異己,包括政治立場、信仰神學及性傾向等各類的異見分子。對擁有權力的當權者、財富的擁有者阿諛奉承,不敢說出真理,對弱勢的無權者和貧窮的人失去憐憫,這正是這時代中教會和社會的危機,也是建立一個屬於神而不屬世界的教會最大的挑戰!

讓我們重新回到《聖經》和人類歷史中重尋更美教會的使命,這包括了:
一‧推廣欣賞的文化:在這個黑暗的時代去尋找光明的見證。將為主發光的人的故事加以表揚,例如在教會同工和領袖身上,多看各人的優點、長處而不是放大他們的缺點。從而在教會中推廣欣賞文化。

二‧推動復和的行動:在這個充滿因觀點、立場差異而互相對立甚至撕裂的時代,如何能以愛心說誠實話,促進真誠的溝通,坦誠彼此認罪,在愛和公義的基礎上推動彼此接納而非彼此論斷的關係,尊重差異而以尊重的態度分享相交,在教會中如是,在社會中如是。

三‧建立愛罪人的價值觀: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神的榮耀。在這時代,剝削窮人、掠奪財富,擁有各種資源而不願分享,濫用權力、謊言傷人,貪戀權力、美色,同性戀等各種罪惡並沒有大小之分,因此沒有人有權作審判官,而神愛罪人的愛正是最高的價值觀,也是教會在這時代要建立的價值觀。

四‧成為盼望的標誌:在似乎最壞,絕望、不義的權勢橫行的處境中堅持盼望,釋放正面的能量。在這個時代建立更美的教會,就是為神美好的創造,為建立彼此尊重和接納的關係,為實踐基督愛罪人的愛,為絕望的世界帶來盼望,有血有肉地在人群中彰顯真理和恩典,見證神的國臨在地上,如同在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