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麗英女士與筆者示範如何聆聽對方的內心需要
文:梁惠珍-副總監(教會事工)
日前看到某教育節目,展示兩個小孩情緒和行為的問題。兩個孩子來自不同家庭,父母都「講道理」,而孩子亦有乖乖聽話的時候。可是,當孩子遇到要求未能滿足,或是面對不願意做的事,便會大吵大鬧、哭號、不能專注、不可理喻;父母束手無策,十分困擾。
這是「情緒智商」(EQ)偏低的典型表現。現代孩子因家庭未能有效教導,而出現「三低」:低自理能力、低情緒智商、低抗逆力;其中低情緒智商與低抗逆力相連,前者不改善,後者亦不能提升。所以,孩子自小學習管理自己的情緒,十分重要。
有研究指出智能(IQ)對個人成就的影響最多約20%,其餘的涉及很多其他因素,當中以情緒智商(EQ)最為重要。美國加州註冊專業心理治療師陳麗英女士上月來港,為「證主」主領情緒智商(EQ)及「五種愛語」家長工作坊。陳女士指出,要幫助孩子提升「EQ」,竅門是「全家一起學EQ」。家庭是管理情緒的學校,要尊重對方的感受,了解、認同家人的情緒;與孩子、老年父母和諧相處,成為好的傾聽者,多溝通,有助培養管理情緒的能力。

陳麗英女士提醒家長們培育孩子必須要願意付出時間
坊間書籍都提供不少方法,幫助家長學習管理自己的情緒。可是,家庭教育家嘉卓文博士(Dr. Gary Chapman)叮囑我們,要注意每個孩子都有一個情感水庫,若孩子感到被愛,水庫便滿溢;若是空的,孩子便會出現行為問題。陳麗英女士亦提醒我們,若孩子不感受到被愛,可能是我們的「愛的語言」並不適合。她亦指出家庭中最重要的情緒就是「愛」,這愛是從神而來、無條件的。「愛的語言」不是基於對方有好表現,而是發自內心,這樣就能夠真正了解孩子希望用哪種方式被對待。
陳麗英女士為家長們提供了一些幫助孩子提升「EQ」及使用「愛語」建立孩子的實用錦囊。
【增進孩子EQ】:
1. 幫助孩子用說話將情緒描述(如傷心、失望、憤怒、厭惡等):可運用「情緒臉孔」圖片、情景討論、角色扮演、話劇等方式。
2. 分享家長自身感受。
3. 訂下行為規範。
4. 以同理心聆聽孩子感受,善用「反映式」傾聽,如:「我明白你感到委屈,老師錯怪了你弄污牆壁。」讓孩子感到被了解和尊重,心情會變得舒暢。
5. 引導孩子解決問題:確定問題所在、尋求解決方法、評估建議的方法、實行已決定的方法、檢討。
6. 轉換正面思想,從不同角度思考事情,有助解決情緒困擾。

家長們聚精會神,學習如何進入孩子的內心。
【運用「五種愛語」】:
1. 肯定孩子價值的說話,如:讚美孩子的特質,但不要在讚美後附加批評或指出不足。
2. 共渡優質時間:孩子最渴望得到父母對他們的關心呵護。
3. 身體接觸:如擁抱、坐在孩子身旁、讓孩子坐在你的懷中,但切勿以此發泄怒氣。注意女孩在11歲後開始自我認知,尤其需要父親的身體接觸,學習異性對身體接觸的尊重;男孩則不喜歡在同儕面前與父母有身體接觸。
4. 饋贈禮物以表達關愛:宜送孩子渴望的禮物,可以不花費,若合乎孩子的興趣,野花、彩石也可。
5. 勞動或服務的行為:父母要先立下榜樣,孩子才能學習服事別人;讓孩子做能力範圍內的事情;讓他們知道遇到困難可隨時找父母幫忙。
6. 發掘孩子的「愛語」:觀察孩子如何表達愛心,留意他們最常提出的投訴;可給孩子兩個選擇,如:要坐媽媽身旁(共渡優質時間),或願意幫忙家務(服務的行為)。
【PDF詳細版本】:186期《證主心》(共4.52MB)
【奉獻】
我們誠意邀請您與我們一起同工,福音工作得以持之以恆的進行,實在有賴您的參與和奉獻支持,願神賜福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