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彙整: 教會

教堂沒有了,教會仍在──更需要人材!


拆教堂主題相

教堂沒有了,教會仍在──更需要人材!(190期《證主心》專題文章)

◎呂慶雄博士【副總幹事(培訓)】

2014年年初開始,浙江省不少教會陸續要把十字架拆除或用布圍起來;四月,溫州市三江教會整幢教堂被「強拆」;如今,浙江省大部份地區教堂的十字架都要關上燈!也有不少人擔心中國政府的宗教政策是否有改變,日後教會發展會否受到影響。

我們需要切切為正面對拆教堂、拆十架壓力的弟兄姊妹禱告,安慰他們的心。也求主繼續帶領教會健康地成長,在風雨來襲時,仍堅強無懼地面對。

多年來,教堂建築代表公開見證,自八十年代開始,全國不斷有教堂重新開放,或有新蓋的教堂啟用。不少時候,教堂一開門,信徒便增加;慢慢形成教堂建築代表教會事工擴展的觀念。不過冷靜細想,教堂建築本質上就不應是教會唯一事工,或最重要的事工標記。因此,有內地同工反映,教堂遭「強拆」也給信徒一個反思機會:到底教堂是否等同教會?

教堂沒有了,教會仍在!回到根本,教會的發展是人的發展,教會的本質是要建立屬靈群體,這是大使命中使萬民作主門徒的關鍵,建築只是輔助工具。就如昔日尼希米帶領猶大人重建城牆,最重要是重建百姓和領袖的屬靈生命。過程中,尼希米以身作則展示領袖素質:他作了十二年省長,借錢給同胞並沒要收取利息,他亦沒有受俸祿,還經常設宴慰勞百姓及員工。尼希米由內而外的生命,能說服眾人聽從他的話,尼希米的感染力不是突然出現,因他不是做給人看,而是長期堅持下,渴求神的讚賞,並不是人的掌聲讚譽。

教會需要培育像尼希米這樣的人材。過去二十年來,中國內地每一至兩日就有新教堂落成,信徒樂於奉獻建堂。但對於教會人材培育的投放,在比例上仍少得可憐。特別在華東地區,蓋教堂動輒數千萬;若這筆錢用於神學教育、人材培育、同工待遇上,每年接受正規神學教育畢業的同工或有望倍增。這樣,中國教會要面對及改變?羊多牧人少?的現象,便不再是天方夜譚。

也許現在就是行動的時候,鼓勵我們的事工夥伴,更多看重建立人才,這比花費巨額在建築物上,更有長遠價值,更合神的心意。

(部份內容選自91期《展望中華月訊》文章〈教堂建築與屬靈群體的建造〉)

【PDF詳細版本】:190期《證主心》(共6.19MB)

 

筆者

otto 3

呂慶雄博士

「證主」副總幹事(培訓),1995年加入中國教會事工,接觸中國大陸不同地區教會,了解教會需要及聯繫海外資源,支援及探訪全國20多個省市自治區接近60個城市的教會。

 

您的回應:

支持「證主」贈書計劃,培育內地人材。欲了解詳情,請參看本期《證主心》展望中華專版〈圖書裝備,為踏上第一個事奉工場〉文章。

廣告

教會有伯樂


mammal

文:鄧兆柏 - 總幹事

  

曾聽說人一生所用、所學和所做只是他實際能夠活出的百份之十,其餘九十,一直隱藏在內,成為潛質。這些龐大的智慧和能力,若在有生之年被發掘和啟蒙,便成為實在的表現和貢獻;否則,絕大多數會一直沉睡在個體內,隨著逝世而永遠不被發現。

  

信徒在信主後的栽培、福音性查經或門徒訓練裡,都有機會聽牧者解釋甚麼是恩賜,如何發掘和發揮。其中一個環節,是信徒要奉獻自己生命所有的來服侍神,這樣的話,神會悅納並將才幹轉化成恩賜,以致可以用在服侍的職事上,並且會蒙神按己意不斷添加,及賦予新的能力。這就是聖經中提到的祈求:求天父賜下相等於工作的能力,或求堅立我們手所作的工。

  

這種信徒生命中的轉化,從能力轉化為恩賜,並且在適當的培育下,能產生無限的結果,都叫目睹和見證的人充滿激動和感動。因為這些都是活生生的見證,出現在你和我所身處的範圍,並且生命轉化後所產生的影響力,是人不能在當中有任何自恃的。

  

常言道: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教會的角色和牧者的責任,在這個環節上就是要成為屬靈的伯樂,為信徒提供一個成長平台,發掘和發揮自己的潛能、奉獻給主使用。若蒙天父悅納,裝備這些恩賜,在自己日常的生活中:家庭、教會和社會職場發揮這些潛能,結果可以影響生命,貢獻社會和改變世界。

  

在今天的香港社會,當很多人為要抗衡種種不公平的現象時,口中常呼喊出要「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教會牧者要更多的培育信徒,行事為人建基於神在聖經中的教導,以致我們真的可以引起深遠的影響,包括:

  

一、撥亂反正,為紛亂的世界重尋秩序;

二、尊重生命,以建基於聖經的價值觀,訂定生活的優先次序;

三、為人生下半場,進而推廣至整個人生,釐定人生個人目標;

四、重歸聖經的教導,成為生命的「活道」:活學、活用和活教。

  
「證主」就是在這個「人生有幾個十年」的精彩和重要的時刻,伙伴教會,培育得心得力的屬靈領袖,成為「伯樂」,在神的委托和受命下,透過文字事工(出版屬靈資源)和培訓事工,在所牧養的群體去發掘和建立屬靈的「千里馬」。

  

在2014年,「證主」透過「證主出版社」、「領導力培訓學院」在香港和中國內地舉辦和出版一系列有關「領袖培育」、「家庭建立」和「聖地考察」的項目來配合和實踐上述的異象和使命。當中網上電子書的出版是今年重點事工項目之一,計劃今年底前能突破出版100本電子書的目標,成為服侍全球華人教會和信徒的重要工具。

  

請你記念和奉獻支持,更盼望你能投入「證主」,在人生下半場或人生全場中有一個全時間服侍的機會。

 

   

【PDF詳細版本】:186期《證主心》(共4.52MB)

 

   

【奉獻】
我們誠意邀請您與我們一起同工,福音工作得以持之以恆的進行,實在有賴您的參與和奉獻支持,願神賜福您。

由家出發


muJqBly

文:鄧兆柏 - 總幹事

 
我20年前加入「證主」全時間事奉前是一位社工,太太是護士。一對雙胞胎女兒完成五年中學和二年預科學習後進入大學。選科截止前她倆才告訴我兩人都選擇社會工作系,結果都被取錄。大學本科畢業後,兩人決定繼續修讀碩士,一同主修基督教研究。我和太太私下討論這事,我倆在女兒選修本科和研究生的過程中,完全沒有干預或參加意見,結果選讀的「社會工作」和「基督教研究」都與父母的專業和後來全時間事奉的性質相近。我們的結論是:家庭是培育孩童成長最重要的地方,而父母在兒女成長的過程中有著完全「不可取替」的角色。

在香港這個現代大都會,生活節奏快,工作壓力大,每個家庭承受著有形無形的壓力。父母一般都要外出工作,忙碌的生活促使家庭不再是兒女出生後教養兼備的安樂窩,孩子在家也無從學習進入社會前的自我認識、與人關係、個人角色和責任。不少社會上問題,追溯源頭,很多是早在家庭時已出現。

我在作父親的二十多年中,有兩個片段對我有很大提醒:第一是多年前有調查發現,香港有很多「三分鐘父親」:父親平均每天能花時間與兒女相處共聚,不超過三分鐘!我希望這三分鐘不包括一同用餐、看電視的時間,但無論怎計算,這三分鐘的現象對家庭是一個很大的警號。

mV7VN6G

第二個片段是我在「證主」事奉後5年,經常因公出差,往內地和海外跑,在「證主」全心全意(結果也是全時間和全精力)工作,相對在家的時間少了,與家人相處的時間少了。一天,與海外的事工伙伴出差,晚上閒談到家庭,對方語重心長向我說:「記著!神從來沒有要求你,為祂犧牲你的家庭和家人來完成神的使命。」

這兩個提醒對我影響很大,自始我很留意事奉和家庭的平衡。到後來,我不再是平衡兩個看似完全不同的環節,而是將事奉帶進家庭裡面,同時引帶家人進入我的事奉當中,效果很好。今天我的家庭物質上並不富有,但家人的關係親密,不是從沒有風浪,只是能從風浪中學懂尋求父神的心意,按聖經教導原則去理順看似雜亂無章的問題。常說:「家家有本難唸的經」,若能建立以基督為主的家庭,全家要唸的經是那本容易唸,並且在「教訓、督責、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都叫人得益的聖經。

n2upbKM

從來沒有天生完美的父母和子女,都是需要學習的:從知識、技巧和方法中學習;更重要的是從身教、榜樣中學習。「證主」定意在建立「基督化家庭、培育愛神愛人的下一代」這個使命中,服侍香港和內地的教會和信徒。我們透過培訓(領袖培育、家庭和兒童事工)和文字資源(屬靈書籍、網上閱讀)來裝備得心得力的家庭領袖。讓健康的家庭成為搖籃,培育得心得力的教會領袖和職場領袖!

「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國家為?」實踐大使命,把福音傳遍地極,這是人生最重要和偉大的屬靈工程。千里之旅,始於足下,更偉大的工程,都必須由家庭出發!

 


【PDF詳細版本】:
184期《證主心》(共6.07MB)

  

【奉獻】
我們誠意邀請您與我們一起同工,福音工作得以持之以恆的進行,實在有賴您的參與和奉獻支持,願神賜福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