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堂沒有了,教會仍在──更需要人材!(190期《證主心》專題文章)
◎呂慶雄博士【副總幹事(培訓)】
2014年年初開始,浙江省不少教會陸續要把十字架拆除或用布圍起來;四月,溫州市三江教會整幢教堂被「強拆」;如今,浙江省大部份地區教堂的十字架都要關上燈!也有不少人擔心中國政府的宗教政策是否有改變,日後教會發展會否受到影響。
我們需要切切為正面對拆教堂、拆十架壓力的弟兄姊妹禱告,安慰他們的心。也求主繼續帶領教會健康地成長,在風雨來襲時,仍堅強無懼地面對。
多年來,教堂建築代表公開見證,自八十年代開始,全國不斷有教堂重新開放,或有新蓋的教堂啟用。不少時候,教堂一開門,信徒便增加;慢慢形成教堂建築代表教會事工擴展的觀念。不過冷靜細想,教堂建築本質上就不應是教會唯一事工,或最重要的事工標記。因此,有內地同工反映,教堂遭「強拆」也給信徒一個反思機會:到底教堂是否等同教會?
教堂沒有了,教會仍在!回到根本,教會的發展是人的發展,教會的本質是要建立屬靈群體,這是大使命中使萬民作主門徒的關鍵,建築只是輔助工具。就如昔日尼希米帶領猶大人重建城牆,最重要是重建百姓和領袖的屬靈生命。過程中,尼希米以身作則展示領袖素質:他作了十二年省長,借錢給同胞並沒要收取利息,他亦沒有受俸祿,還經常設宴慰勞百姓及員工。尼希米由內而外的生命,能說服眾人聽從他的話,尼希米的感染力不是突然出現,因他不是做給人看,而是長期堅持下,渴求神的讚賞,並不是人的掌聲讚譽。
教會需要培育像尼希米這樣的人材。過去二十年來,中國內地每一至兩日就有新教堂落成,信徒樂於奉獻建堂。但對於教會人材培育的投放,在比例上仍少得可憐。特別在華東地區,蓋教堂動輒數千萬;若這筆錢用於神學教育、人材培育、同工待遇上,每年接受正規神學教育畢業的同工或有望倍增。這樣,中國教會要面對及改變?羊多牧人少?的現象,便不再是天方夜譚。
也許現在就是行動的時候,鼓勵我們的事工夥伴,更多看重建立人才,這比花費巨額在建築物上,更有長遠價值,更合神的心意。
(部份內容選自91期《展望中華月訊》文章〈教堂建築與屬靈群體的建造〉)
【PDF詳細版本】:190期《證主心》(共6.19MB)
筆者
呂慶雄博士
「證主」副總幹事(培訓),1995年加入中國教會事工,接觸中國大陸不同地區教會,了解教會需要及聯繫海外資源,支援及探訪全國20多個省市自治區接近60個城市的教會。
您的回應:
支持「證主」贈書計劃,培育內地人材。欲了解詳情,請參看本期《證主心》展望中華專版〈圖書裝備,為踏上第一個事奉工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