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彙整: 展望中華

內地書籍送贈:紙版書到電子書的牧養支援


198 pray for china page 2 banner
內地書籍送贈:紙版書到電子書的牧養支援

【歡迎瀏覽:pdf版本 (6.1M)】
【亦可於網上閱讀《線上證主心》每篇文章 (陸續上載)】

【奉獻支持「證主」文字事工:網上奉獻
定期奉獻支持,讓事工穩步推展、同工專心服侍!

文稿整理:方奕楷

主恩領多方支持,成就內地神學院及領袖的屬靈書籍送贈計劃。多年的「送糧」過程中,「證主」同工扮演橋樑角色,體會深刻,且聽多年來有份參與其中的同工黃弟兄分享。

證主人都是多功能的,除本身特定的工作崗位要緊守外,工作框框以外的工種亦經常要關注。如早年我專注發行批發,但後來兼要參與物流,如何將一本屬靈好書,從本地帶給內地有需要的領袖手上。基於種種的限制,一個特別名稱便出現了:『螞蟻搬家』。多年前,由『零』經驗—帶來專心倚靠、同心禱告、信賴天父—開始,或許這正正讓我們經歷神話語的真實,『我的恩典夠你用的,因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林後十二 9)

回望開始時
神眼目關注內地的屬靈迫切需要,同時也讓一班軟弱微小的「螞蟻」也一同經歷祂的大能。當需要義工時,「送糧天使」就從四方八面的出現;需要運送物資時,各式各樣的行李箱等候差遣;路途平安順利、有合適伙伴;連國內地鐵路也為我們通車,直達各個要點。「螞蟻」擁有不多,最多的是「腳」,這類「書籍送贈」沒有腳便原封不動,但沒有神更難成大事。

新世代閱讀
現時內地發展,牧者或神學畢業生需要穿州過省牧養信徒,一疊疊的紙版書不易攜帶,與人分享甚具難度。我們作為出版人,也要讓出版經歷蛻變,讓事奉者能享受屬靈閱讀之餘,又兼顧隨行便利、用社交媒體分享書中要點等習慣,幫助事奉者善用閱讀作為支援培訓的工具。

正因如此,我們倡議「eReading」(「Empowering Reading」,亦即「得力閱讀」)。只要下載「得力閱讀」應用程式1,便可閱讀電子書,流動學習、促進教導及分享。我們期待豐富「得力閱讀」2,祝福更多內地教會,裝備新一代信徒同時,建立良好品格及鞏固的團隊。
(部份內容撮自99期《展望中華月訊》文章〈1+1大於2—讓面授培訓與電子閱讀連結〉)

註:
1. 欲了解及下載「得力閱讀」應用程式,可瀏覽「得力閱讀」網頁
2. 2015年,本會計劃製作以下電子書,送贈給內地領袖:
《鑄人以道》、《相愛又相爭》、《迎向甘苦的服侍》

Screenshot_2014-11-03-16-38-32

您的回應
請立即支持「得力閱讀(eReading)」新階段的研發,透過電子書支援內地領袖培訓!

2015經費為港幣50萬,包括以下項目:
1. 豐富電子閱讀體驗及學習功能;
2. 製作電子聖經工具;
3. 製作更多電子書及領袖培育課程材料。

若有感動支持:
請登入「證主」網頁“奉獻支持頁”選「文字事工」

廣告

靈糧大使─多方支持屬靈書籍送贈


IMG_4726IMG_4699
靈糧大使─多方支持屬靈書籍送贈

【歡迎瀏覽:pdf版本 (6.1M)】
【亦可於網上閱讀《線上證主心》每篇文章 (陸續上載)】

【奉獻支持「證主」文字事工:網上奉獻
定期奉獻支持,讓事工穩步推展、同工專心服侍!

活在出版自由的城市,香港人較難體會缺乏多元化書種好書可讀之苦。

活在屬靈書籍供應最完備的中心,香港人不易體會靈糧短缺之苦。

國內可以購買的屬靈書,多是人際關係或神學/文化,對於門訓、查經、基督徒靈性/生活之書奇缺,今天香港可以購買及在圖書館的基本書種達10,000種以上,但內地信徒則只有十份之一,約1,000種左右。內地信徒數目,近年官方數字已由2,300萬改為不少於2,300萬,若民間推算更達8千萬,在這龐大人數下,其可購書種未能照顧整全屬靈生命成長的需要,而最致命的是,核心建立門徒的書種奇缺。

國內媽媽不忍孩子吃劣質奶粉,不辭勞苦的到港搶購水貨,好叫孩子健康成長,我們更不忍看見內地肢體得不到整全靈糧補給。香港作為樞紐(Hub)的關鍵角色,過去一年,上帝呼召靈糧大使,透過人力及經濟支援「證主」送贈書籍到內地:

1. 神學院—夥伴「證主」出版講道集,成為送贈書目之一,釋解聖言以支援內地牧養的需要。
2. 奉獻者/事工機構—支持為內地神學院及聖經學校的圖書館添置聖經工具及屬靈參考書,以滿足神學生數年神學裝備的需要。
3. 基金夥伴—支持特選書目出版,配合內地領袖服侍之環境及挑戰。
4. 事工夥伴—支持偏遠地區傳道人贈書計劃,滿足牧養基本需要。

你也可夥伴我們一同支持屬靈書籍送贈予內地領袖,加入靈糧大使的行列!

內地資源速遞:書籍的聲音
(選自100期《展望中華》月訊)

微聲的震撼 LR
感謝主的帶領!海波斯牧師(Pastor Bill Hybels)著作《微聲的震撼》(The Power of a Whisper)之簡體版本已於一月中旬由本會授權「中國基督教兩會」出版,售價人民幣16元,經由內地教會渠道全國發行。作者海波斯牧師曾分享:「我敢大膽說,神微小的聲音,拯救我脫離了枯燥和自毀的人生。神的微聲扭轉了我的人生方向,救我脫離試探,並在我最絕望的時刻叫我重新得力。」深信這書的出版,能幫助內地教牧信徒「細聽神.勇於回應」。

IMG_4698

2015年,我們計劃送贈四萬五千冊屬靈書及九千本電子書予內地23間神學院及省級聖經學校,祝福3,000名畢業生。

送贈經費為HK$200,000

若有感動支持:
請登入「證主」網頁“奉獻支持頁”選「文字事工」

追思戴德生牧師:一生常在基督裡


追思戴德生牧師:一生常在基督裡

【194期《證主心》展望中華專版】

【194期《證主心》:網上瀏覽及下載 (6.4M)
【奉獻支持「中國教會事工」:網上奉獻
定期奉獻支持,讓事工穩步推展、同工專心服侍!

筆者
鄧兆柏總幹事

筆者於十年前(即2004年)曾到江蘇鎮江,了解到戴德生後人打聽墓址之心情,有希望,亦有失望……追想影響中國深遠之戴德生,死後,經歷大戰,文革……墓址失落,實在惋惜!

但大家對戴德生的追思沒有停止,反而秉承其精神,在不同困難下,仍作出捐贈和推展中國教會事工的服侍,「證主」更努力在國內出版其自傳,在九十年代末,開始籌備《戴德生 — 摯愛中華》的出版,想不到困難重重。當時內地對出版宗教書籍抱有懷疑態度,加上書中內容有關外國人在華的事蹟,所以普遍都不敢碰,筆者先後走訪多間出版社都婉拒。感謝神,超過八年的努力,這書終在內地順利公開出版,口碑很好。

今年再次到訪鎮江,看著戴德生墓碑,不禁追思起他的一生……他於1854年從英國來華,其後建立「寧波差會」,並於1865年改名為「中國內地會」,確立為以中國內地省份為對象的傳教組織。1905年,戴德生死於湖南,遺體後來運往鎮江市,與元配瑪莉亞同葬。1988年,戴德生曾孫戴紹曾和妻子及江蘇鎮江教會的胡士輝牧師,在鎮江昔日英國領事館遺址奇跡般地發現戴德生墓碑,該址現位於鎮江博物館內。墓碑完整無缺,相信是得到昔日工作人員的保護和收藏,縱然經歷文革歲月,也沒受破壞。其後,墓碑轉存於鎮江教堂,但沒有作公開展覽。

墓碑找到了,十年前「證主」多位同工也曾前往鎮江教堂考察。可是,戴德生夫婦合葬的陵墓仍然失落。直至2013年2月,在拆除舊樓房時,令昔日的愛橋公墓重現。戴德生後人憑著記憶中的位置、一塊中文墓碑、英文墓碑的殘缺底座,確定了是戴氏夫婦合葬的墓址。更感恩的是,因昔日在戴氏夫婦墓址上所興建的是貨倉,其廣闊地基沒有壞他倆的骸骨。

2013年夏季,戴德生夫婦的陵墓遷至正在興建的鎮江基督教宣德堂,並同時舉行追思會,同心向這位“A MAN IN CHRIST”(他一生常在基督裡)的先輩致敬。

感謝主的引領,宣德堂現正興建一座鐘樓:地底是戴氏夫婦的陵墓,地面將建有戴德生紀念館,讓信徒能追思戴德生的委身服侍,預計明年(即紀念內地會創立150年時)落成。

心靈上的追思,行動上的承傳,讓戴德生擁抱中華的心不斷延續擴展,薪火相傳!

註:「福音證主協會」是由「中國內地會出版部證道出版社」及「中國主日學協會香港分會」合併而成,「證主」的成立同時傳承了內地會的使命,以培訓和出版傳遞和實踐。
(內容撮自96期《展望中華月訊》文章〈追思戴德生牧師〉)

pic2
◎戴德生夫婦的陵墓安葬在這地下室內。

pic1
◎戴德生夫婦的墓已遷至右邊正在興建的鐘樓地庫內,地面將建設戴德生紀念館。

pic3
◎筆者與鎮江市基督教協會會長尹素華牧師,攝於戴德生的英文墓碑旁。

延伸關心
《展望中華月訊》
每月聚焦中國教會發展概況及跟進最新事工發展,只限奉獻中國教會事工的弟兄姊妹收閱,盼望您以行動支持中國教會事工。

「展望中華專頁」
瀏覽〈展望中華〉文章

我的見證 ─ 跨文化事工


展望中華專版1wordpress用

◎ 林中木
研究與訓練幹事

我的見證 ─ 跨文化事工
【194期《證主心》展望中華專版】

【194期《證主心》:網上瀏覽及下載 (6.4M)
【奉獻支持「中國教會事工」:網上奉獻
定期奉獻支持,讓事工穩步推展、同工專心服侍!

蒙上帝恩典,在全職服侍前,我在職場上幹了二十五年「策略性計劃與管理」(Strategic Planning & Management)。把經驗融入培訓傳道人的課程中,多年來看到許多傳道人和他們的團隊因此更新,走進上帝的呼召和異象裡。

天時
2010年秋季,我花了一段時間尋求主的引導,求祂指示我在中國未來幾年的工作方向。主清楚指示我:「你到邊疆去看看……」我第一個反應就是驚訝,接下來就開始疑惑:「我這些年來走了不少地方,包括許多鄉下農村、貧窮落後的地方,但基本上從來沒有考慮到中國的邊疆地區,這些地區到底有多重要?」

地利
當我順服地計劃好中國邊疆的行程。接著幾年,我已經走過一些具代表性的邊疆地區,以下提出三個策略性的重點:

第一,邊疆的教會資源相對匱乏—─貧窮、對真理的認識薄弱,大多數的邊疆教會信徒,從來沒有見過外來的培訓老師,有許多地方還不能人人都擁有一本《聖經》!

第二,邊疆教會擁有「自然的」跨文化事工潛能等著我們開拓—他們當中有許多親友在國界的另一邊!他們熟悉兩邊的文化,長年累月往返兩邊互相探訪。在許多地方,他們這種活動早已不知不覺地「跨文化」,在鄰國建立起教會來。

第三,在某些偏遠地方,我發現有少數的邊疆團隊及教會,雖然少有外來培訓老師到訪,卻常常差派同工及正在崛起的年輕領導,到大城市(尤其是東海岸城市)去學習,他們有向鄰國傳福音的異象,許多年青人正積極準備有一天被差派出去。

人和
領受了上帝的「天時」及「地利」後,這幾年來我開始憑信心,摸著石頭過河,漸漸把工作焦點從大城市及東海岸,轉移到中國邊疆。但這不是與大城市及東海岸的教會切斷關係,而是從新的角度看他們與邊疆教會的關係!

焦點轉移後,上帝就賜我們「人和」。以前我服侍過很多散布在邊疆的肢體,但在我的概念中,他們是「邊緣人物」。因為自己能力有限,所以我不會把重點放在他們身上。但現在,我反過來把最大的精力投放在他們當中。然而,只有上帝才能真正帶動他們進行「跨文化工作」。

結語
以「邊疆」的眼光重新看我的工作範圍,就發現了一些「非地理」領域。例如,上帝在一次聚會中深深感動我妻子去服侍聾啞族群,這是社會的邊緣群體 — 我們「正常文化」的福音使者很難接觸他們。

服侍上帝,順服比好主意、創意及所謂的策略/計劃更重要。順服使我們走在祂的旨意中,我們所遇到的爭戰都是祂預備我們去得勝的!行在祂的旨意以外,我們就要敗陣累累了!

您的回應
地理上的「邊疆」和族群上的「邊疆」充滿著機遇。請支持跨文化事工!

一、 禱告記念挨著中國邊疆共有十五至二十個「鄰國」的需要。

二、 關心內地邊緣群體的服侍,如:聾啞族群。

三、 奉獻支持本年度的跨文化事工經費—港幣五十萬元,包括交通、食宿、培訓材料費及同工薪酬。

請登入「證主」網頁「奉獻支持」選「中國教會事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