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彙整: 宗教改革

小人物與大歷史— 宗教改革運動領袖的啟迪


20130624_141814-worms-edited小人物與大歷史 — 宗教改革運動領袖的啟迪                                                                                        (221期《證主心》專題)
◎呂慶雄博士﹙「證主」副總幹事(培訓)﹚

1517年之前開始的宗教改革運動,為教會發展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今年是宗教改革五百周年紀念,就讓我們看看馬丁路德、加爾文等這些改教運動的「旗手」,如何在改變歷史的過程中展現出領導特質,並對今日教會的領袖帶來甚麼啟?
宗教改革始於馬丁路德在1517年10月31日於威丁堡教堂門口釘上95條羅馬天主教的錯誤。他本意是想引起學術討論,卻開啟了教會改革的大門,直接導致基督教新教的出現,及日後天主教會的內部改革。加爾文本是天主教徒,他的密友大部分是路德改教運動的支持者,都不滿教廷的腐敗。加爾文於1533年改信更正教,同時對研究聖經的興趣日增。1536年他定居日內瓦,領導瑞士的改教運動,也發表了《基督教要義》,為改革宗神學奠定基礎。
其他的改教先驅包括:威克里夫(John Wycliffe, 1320-1384)、約翰胡司(Jan Hus, 1371-1415)和丁道爾(William Tyndale, 1494-1536)等,都大聲疾呼要回到聖經的教導。威克里夫與丁道爾把聖經從拉丁文及希臘文翻譯為英語,讓平民有機會用自己的語言來閱讀聖經。神學家及人文主義者伊拉斯謨(Desiderius Erasmus, 1466-1536)對批判教會的奢華毫不留情,腓特烈(Friedrich the Wise, 1463-1525)作為貴族,也支持路德對教廷的批評並處處維護路德。
綜合以上的領袖在改教運動期間的表現,可發現有下列特質:

帶批判思維面對新思潮宗教改革其中一個重要成因,是人文主義思潮的興起。改教者的辯論,對維護傳統人士來說是禁忌。今日,我們需要帶批判性的思維來面對新思潮。選擇接納或拒絕都需要勇氣和智慧。
正面面對政教關係羅馬天主教的腐敗在一定程度上與政教不分有關,不過當時的主流社會是以基督宗教文化為主,與我們今日社會基督徒只屬少數有明顯的分別。我們如何面對政教關係可有很多選擇,卻不是避而不談。
領袖要博學今日各行各業分工專精,連領袖也講求專業化,可是要帶動革命性的改變,則需要博學的領袖。今日資訊科技發達,作領袖的要懂得篩選及學習有用的資訊和學問,才能作出更準確的判斷。

沒有前人的犧牲,再有能力的領袖也不能在歷史中佔一席位。好像約翰胡司就曾被視為異端而被燒死,威克里夫即使死後多年,也被人把遺骸燒成灰。今日推動改革者若未見成效,可不用灰心,也許你是奠基者之一。神掌管歷史,祂會用任何人來改變歷史。人惟有仰望神才可有真正的盼望。今日我們要忠於主所託,同時也要環顧四周,觀看甚至參與神可能使用的微小人物改變現況。

全文請瀏覽屬靈領導力網誌,〈小人物與大歷史:改教運動給領袖的啟示〉

 

廣告

心靈迴盪,改教之旅


IMG_3448
◎ 位於德國沃爾姆斯的馬丁路德廣場

心靈迴盪,改教之旅
(培訓事工專版)

◎ Angela Liu【教會歷史團團友】

** 2016年6月《證主心》(214期)經已出版 **
【歡迎瀏覽:214期證主心 (4.92M)】
【亦可於網上閱讀《線上證主心》 – 每篇文章陸續上載】

帶著忐忑心情踏上教會歷史考察之旅:我真的能放下成見去理解對我來說保守到異常的路德∕信義宗以及改革宗而不帶抗拒?幸好我喜愛歷史,以及再度踏上「證主」為基督徒量身訂做的行程時,雀躍心情為旅程增添期盼。

行程由瑞士日內瓦(Geneva)展開。當我們下行至宗教改革紀念碑時,宗教改革的氛圍開始拉開序幕。四個四米半高的16世紀宗教改革家的人像聳立,正中是加爾文及其子弟教育家伯撒。駐足時間雖短,我們卻確認了傳承的重要及必要,好讓改變的力量跟理念得以薪火相傳。

歷史的軌跡回到慈運理及加爾文之前。我們由琉森離開,一路北上順利進入德國南部。車行到了在約翰胡司被教廷會議背叛而在市集燒死的城市康斯坦茨(Konstanz)。在此我們首次注意到了原來明年(2017年)德國將會慶祝宗教改革500週年 (1517年被視為宗教改革正式開始的年份),所以今年許多城市都正在進行市容及古蹟的修繕及保養。

在德國有許多被稱為「路德之城」的城市,包括馬丁路德出生及去世的艾斯萊本(Eisleben),就學及當神父的艾爾福特(Erfurt), 執教及釘出95 條宣言的威登堡(Wittenberg),以及他為躲避追殺而易容藏匿的瓦特堡(Wartburg),這裡也是路德將新約聖經改寫並翻譯成通俗德文的地方。

對我個人而言,就像在羅騰堡(Rothenberg)這個古德國唯一沒有被戰火摧殘的中世
紀城市親歷到的,每個歲月痕跡的背後總有段值得珍藏的故事。這次的宗教改革暨教會歷史之旅,串聯起之前的希臘土耳其與以色列之行,也在我心中同樣刻畫下深刻回憶,並在我生命中內化成向神向前的永續動力。

旅程結束的歸途,這首在旅程中學到的詩歌在我心中迴盪不已:
This is My name, My name forever,
By which I am to be remembered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This is My name: “I AM."

但願尊貴、榮耀、權能都歸給上主,這位真正的Kaiser(萬王之王)。祂是從過去宗教改革的世代,到現在的世代,到未來無數的世代都掌權作王的全能真神。阿們!

〔文章節錄團友Angela Liu分享,閱讀全文可以進入【證主聖地考察事工】facebook專頁

IMG_2696
◎ 瑞士日內瓦16世紀宗教改革家肖像,左二是加爾文

IMG_3431
◎ 馬丁路德向當時權貴表明信仰立場“Here I stand”

sdfgdgfd
◎ 在艾爾福特的導遊仿馬丁路德衣著,加添導賞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