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物與大歷史 — 宗教改革運動領袖的啟迪 (221期《證主心》專題)
◎呂慶雄博士﹙「證主」副總幹事(培訓)﹚
1517年之前開始的宗教改革運動,為教會發展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今年是宗教改革五百周年紀念,就讓我們看看馬丁路德、加爾文等這些改教運動的「旗手」,如何在改變歷史的過程中展現出領導特質,並對今日教會的領袖帶來甚麼啟?
宗教改革始於馬丁路德在1517年10月31日於威丁堡教堂門口釘上95條羅馬天主教的錯誤。他本意是想引起學術討論,卻開啟了教會改革的大門,直接導致基督教新教的出現,及日後天主教會的內部改革。加爾文本是天主教徒,他的密友大部分是路德改教運動的支持者,都不滿教廷的腐敗。加爾文於1533年改信更正教,同時對研究聖經的興趣日增。1536年他定居日內瓦,領導瑞士的改教運動,也發表了《基督教要義》,為改革宗神學奠定基礎。
其他的改教先驅包括:威克里夫(John Wycliffe, 1320-1384)、約翰胡司(Jan Hus, 1371-1415)和丁道爾(William Tyndale, 1494-1536)等,都大聲疾呼要回到聖經的教導。威克里夫與丁道爾把聖經從拉丁文及希臘文翻譯為英語,讓平民有機會用自己的語言來閱讀聖經。神學家及人文主義者伊拉斯謨(Desiderius Erasmus, 1466-1536)對批判教會的奢華毫不留情,腓特烈(Friedrich the Wise, 1463-1525)作為貴族,也支持路德對教廷的批評並處處維護路德。
綜合以上的領袖在改教運動期間的表現,可發現有下列特質:
帶批判思維面對新思潮:宗教改革其中一個重要成因,是人文主義思潮的興起。改教者的辯論,對維護傳統人士來說是禁忌。今日,我們需要帶批判性的思維來面對新思潮。選擇接納或拒絕都需要勇氣和智慧。
正面面對政教關係:羅馬天主教的腐敗在一定程度上與政教不分有關,不過當時的主流社會是以基督宗教文化為主,與我們今日社會基督徒只屬少數有明顯的分別。我們如何面對政教關係可有很多選擇,卻不是避而不談。
領袖要博學:今日各行各業分工專精,連領袖也講求專業化,可是要帶動革命性的改變,則需要博學的領袖。今日資訊科技發達,作領袖的要懂得篩選及學習有用的資訊和學問,才能作出更準確的判斷。
沒有前人的犧牲,再有能力的領袖也不能在歷史中佔一席位。好像約翰胡司就曾被視為異端而被燒死,威克里夫即使死後多年,也被人把遺骸燒成灰。今日推動改革者若未見成效,可不用灰心,也許你是奠基者之一。神掌管歷史,祂會用任何人來改變歷史。人惟有仰望神才可有真正的盼望。今日我們要忠於主所託,同時也要環顧四周,觀看甚至參與神可能使用的微小人物改變現況。
全文請瀏覽屬靈領導力網誌,〈小人物與大歷史:改教運動給領袖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