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教育,還有市場嗎?
做還是不做?
採訪及整理:方奕楷、黃宇明
受訪者:
李富成傳道(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基督教事工學院教務長)
呂慶雄博士【領導力培訓學院院長/「證主」副總幹事(培訓)】
林榮樹牧師/博士(「證主」事工顧問)
較早前胡志偉牧師在《時代論壇》(5月13日) 談到〈再思堂會的聖經教導〉,文中胡牧師指出聖經教導應以堂會為本,信徒就是聖經教師,聖經的教導與實踐,不應「外判」給神學院或機構。(原文刊於《使命與領導》(第45期),2016年5-6月)
以堂會為本,推動有效聖經教導,需要裝備堂會本身的聖經教導者,不限於教牧同工,也讓信徒「落手落腳」來「做神學」。具多年性格學及基督教教育經驗的林榮樹牧師指出:這是「改變生命的實學」!
在現今「專業外判」的文化下,近日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基督教事工學院、福音證主協會及領導力培訓學院合辦「基督教教育文憑」課程,推動堂會培訓聖經教導者。還有市場嗎?若沒有市場,做還是不做?
堂會為本的合作契機
李富成傳道,當了21年小學校長,退休後有機會到基督教事工學院服侍,他指出教會多年現象──信徒「前門」入,「後門」流失──是門徒培育的問題,教會要反思教導是否與社會及時代脫節?
他期望此文憑課程除了提供教與學的裝備,同時如石投大海,產生漣漪效應,凝聚有心人,也凝聚經驗和資源,呈現不同堂會推動基督教教育面貌,取長補短,互動學習。
但李傳道指過去十年基教外判多了,不少事奉者學習只當作自己「補身」,讀完返回堂會甚少實踐教導,失去教學相長的群學效應。呂慶雄博士也有同感,更指出神學院或機構辦課程雖然有一定的質素保證,但卻不能代替堂會發言。可悲的是不少弟兄姊妹擁有很多基督教詞彙,但卻不求甚解。返教會多年,但連一次整本聖經都沒有讀完。
要培育下一代聖經教導者,需有百年樹人的心志。做還是不做?
昂貴的生命建造工程
李傳道強調,信徒若沒有堅實的聖經基礎,如何判斷是非?教會經常要回應社會議題,這要回到神的話語上,才能有辨別的能力,不似小孩被歪風所搖擺。教會要重新呼召領袖不單肩負起治理性的職事,更要委身教導性的職事,以致教會不單傳揚,還能傳承,信仰透過有效媒介來達成生命培育,這是昂貴工程,但不得不做!
林榮樹牧師,作為堂會牧者多年,亦強調群羊的成長沒有教導是不能「把各人在基督裡完完全全的引到上帝面前。」(西1:28)「勸戒」和「教導」是牧者必不可少、責無旁貸的工作。屬靈生命需要有符合聖經的教導和培育,才會健康成長。
昂貴的生命培育工程,是身教言教的感染,做還是不做?
生命師傅的傳承
幾位受訪者都不約同指出,這個課程是在培育同行者。記起上一代教會中常出現的哥哥姐姐,與年輕人建立親密的關係,是信仰的同行者,是信徒的生命師傅。
另外,家長亦是孩子的生命師傅,家庭是另一個使命傳承的重要場景,林榮樹牧師指出這是婚姻與家庭的教育。他認為親子的關係若是健康,施教就事半功倍。師母何述群博士在親子事工方面服侍多年,她體會基督教教育在家中的重要。父母作為施教者,他們的婚姻是否健康是有效施教的關鍵。研究多年性格學的林牧師更指出家人不同的性格是影響關係的重要因素,彼此認識和調節是一門學問,所以也會在課程中與師母伙伴教學,讓學員從他們的經驗中學習性格與婚姻及親子關係。
現今生命師傅同行,挑戰關係委身,做還是不做?
堂會推動策略
對忙碌都巿人,重視時間的成本效益,此文憑課程提供認可證書,與神學院接軌,相信對教會及信徒來說也有吸引力。
但小堂會如何起步?李傳道鼓勵小堂會要1+1報名參加,學習後牧者與領袖返回堂會協作推動,但不一定搞「大革命」,因堂會是否準備好(readiness)十分重要;先找出合適的牧區作為試點,推動聖經教導,有成效後再透過這些好例子(good practice)延續推動下去。呂博士也指出最終要影響的是堂會的系統,即是整體的牧養架構,才能產生深遠的果效。
林牧師補充,此課程的關鍵是「按格施教」,學員首先要在課程確認自己的特質、性格和學習風格,從而學習如何按他人的特質作適當的培育,以避免強迫性的倒模式教育,讓每個人都能按創造主所設計的特質活出主所旨意的真我。
李傳道和呂博士用八字真言形容這次合辦課程;「聖經教導‧信仰傳承」!
林牧師指出這是「改變生命的實學」!
在人眼中,這課程是個冒險,會反問:基督教教育還有市場嗎?
若沒有市場,但卻認為是對的,做還是不做?
※ 採訪及整理:方奕楷、黃宇明
按此:下載文章
認識「基督教教育專業文憑課程」:http://www.ccl.org.hk/cepd